乳品废水处理方法

2017-03-15 08:52:27 北京绿水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

  乳制品废水主要来源于容器 、管道 、设备 、车间的清洗过程,以及冷却水和部分生活污水。其主要污染成分为乳蛋白 、乳糖、乳脂以及酸、碱等 ,CODCr 在 800~2 500 mg/L,BOD5 为 600~1 500 mg/L,B/C>0.5,具有易生化处理、pH 变化大、容易起泡沫等特点 。目前处理乳品废水应用较多的工艺有单独好氧处理工艺、 气浮+好氧处理工艺 、水解酸化+好氧处理工艺以及厌氧+好氧处理工艺等〔1〕。而多相串联内循环厌氧反应器(MICR) 针对乳品废水的特点,采用多相厌氧反应、 管道进水和增设内循环等方式,提高了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可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笔者在成功培养驯化颗粒污泥的基础上,对 MICR 处理乳品废水时的抗冲 击特性和相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该反应器的实际应用和工艺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MICR 由 3 根 D 80 mm× 1 000 mm 的有机玻璃管串联而成,总有效容积为 12.81 L,分为 1#、2#、3# 反应室。各反应室均设 3 个孔径为 8 mm 的取样口,取样口分别位于距离 反应室底部 100、350、700 mm 处,并用恒温水浴槽控制试验温度为(35±1 ) ℃。 废水从高位槽向 1# 反应室底部注入,然后由上部出水口经溢流堰顺管道进入 2# 反应室底部,依次推进,经过 3# 反应室之后排出 。各反应室的气体在集气罩下方汇集,以泥水混合液的形式经提升管进入气液分离器,气体从排气口排出,泥水混合液经回流管回流至反应室底部,形成液体内部循环 。

图片关键词

 图 1 试验装置

  1.2 接种污泥

  所用污泥取自广西大学实验室处理淀粉废水的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在 2.0 ~3.5 mm 之间,黑色,污泥容积指数(SVI) 为 19.1 mL/g,沉降性能良好。污泥经淘洗备用,污泥接种量为反应室容积的 1/2。

  1.3 试验用水

  试验所用乳品废水取自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要水质参数见表 1 ),并根据需要添加了适量纯牛奶,以提高 CODCr,以尿素为氮源 、磷酸二氢钾为磷源,保持 m (CODCr) ∶ m (N) ∶ m (P) = 300 ∶5∶1 。为促进污泥驯化,适量添加含有 Fe、Ca、 Mn、Zn、Co、K 等微量元素的营养液。

图片关键词

  1.4 试验方法

  启动试验采用自制的淀粉废水与乳品废水进行混合作为进水,控制 CODCr 为1 000 mg/L左右,保持 HRT= 24 h 不变,逐步提高进水中乳品废水的比例 ,直至进水完全是乳品废水。

  MICR 启动成功后,即进入运行特性研究。首先保持进水CODCr 不变,以每次 4 h 的梯度逐步缩短 HRT; 随后保持 HRT 不变,以每次 500 mg/L 的梯度逐步提高进水的 CODCr。 通过这两种方式增加进水的容积负荷 ,并对整个运行过程中出水的 CODCr、pH、SS、VFA、产 CH4 量等进行分析。

  1.5 分析方法及仪器

  试验中对 CODCr、pH、SS、VFA、产 CH4 量进行测定 ,具体方法参照文献〔2〕、〔3〕。 其中 CODCr 采用微波消解法测定 ,pH 用玻璃电极法测定 ,SS 采用重量法测定 ,VFA 用比色测定法,CH4 采用自制血清瓶液体置换系统测定 ( 以质量分数 3% 的 NaOH 溶液吸收去除其中的 CO2,剩余气体即 CH4)。

  仪器: WMX 型微波密封消解 COD 速测仪,汕头市环海工程总公司 ; pHS-3C 型精密 pH 计,上海雷磁仪器厂; CS-122 型恒温箱 ,重庆试验设备厂 ; 自制蒸馏装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MICR 的抗冲击特性

  2.1.1 进水容积负荷对 CODCr 去除率的影响

  经过近 40 d 的培养驯化,当进水 CODCr 为 1 100 mg/L,HRT 为 24 h 时 ,CODCr 去 除 率 稳 定 在 92% 左右,进入运行特性试验阶段,该过程分 2 个阶段提高进水容积负荷 。 CODCr 去除率随进水容积 负荷的变化情况见图 2。

图片关键词

 图 2 CODCr 去除率随进水容积负荷的变化

  第 1 阶段保持 CODCr 为 1 000 mg/L,逐步缩短 HRT。 由图 2 可见 ,CODCr 容积负荷 <3.0 kg/(m3· d)时,每次提高容积负荷 CODCr 去除率均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 ,最高都在 88% 左右 ,例如容积负荷从 1.0 kg/(m3· d) 升至 1.2 kg/(m3· d) 时,CODCr 去除率由 91.4%降到 80.1%,之后又升到 87.2%。 主要原因是容积负荷的增加使得甲烷菌增殖速率滞后于产酸菌 ,导致有机酸发生积累 ,代谢产物增多 ,从而抑制了甲烷菌对有机物的降解活性; 待微生物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其降解活性得以恢复。

  当 CODCr 容积负荷提高到3.0 kg/(m3· d) 时,CODCr 去除率相对较低 ,最高只恢复到 84.4%,并呈下降趋势 ,特 别 是 当 HRT =4 h,相 应 的 容 积 负 荷 为 6.0 kg/(m3· d) 时,CODCr 去除率一直在 78%的较低水平,表明此时进水容积负荷已经超过 MICR 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原因可能是 HRT 较短使得世代时间较长的产甲烷菌被“冲出 ”。

  第 2 阶段保持 HRT =8 h 不变,以 500 mg/L 的梯度逐步提高 CODCr 质量浓度 。 当进水 CODCr 提高到 1 500 mg/L 时 ,CODCr 去 除 率 回 升 到 84.5% ; 进 水 CODCr 提高到 2 000 mg/L 时 ,CODCr 去除率先略微降低后逐渐升高,并最终稳定在 85.6%左右。 可见运行 50 余天后 ,当 HRT =8 h,进水 CODCr 为 2 000 mg/L,相应的容积 负 荷 为 6.0 kg/(m3· d) 时 ,MICR 具 有 最优的运行效能。

  2.1.2 pH 对 CODCr 去除率的影响

  pH 是影响厌氧反应器处理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4〕。图 3 为进、 出水 pH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片关键词

 图 3 进、出水 pH 及 CODCr 去除率随运行时间的变化

  由图 3 可见,经过前期的污泥驯化之后 ,当进水 pH 保持在 7.0 ~7.6 时,出水 pH 也稳定在 7.5 左右 。当进水 pH 突然增大至 8.16(A 点 ) 时 ,出水 pH 也随之升高到 8.44,CODCr 去除率即由 88%降至 80%,及时 降 低 进 水 pH 至 8.0 后 ,CODCr 去 除 率 恢 复 到 82.1% ; 当进水 pH 突然减小到 6.47 (B 点 ) 时 ,出水 pH 随 之 降 到 7.16,CODCr 去 除 率 由 84.4% 降 至 77.5%,及时提高进水 pH 至 6.71 后 ,CODCr 去除率恢复至 82.5%。 这主要是因为微生物对 pH 非常敏感,pH 的突然改变会引起细胞膜发生变化 ,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大大降低细菌活性; 而及时调节进水 pH 后 CODCr 去除率的迅速恢复 ,表明颗粒污泥结构为内层产甲烷菌提供了保护和隔离作用 ,使得厌氧颗粒污泥对短时的 pH 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迅速恢复活性。

  2.1.3 HRT 对 SS 去除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 HR T 对 SS 去除率有重要影响 〔5〕。 图 4 为进、 出水 SS 及 SS 去除率随运行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片关键词

 图 4 进、出水 SS 及 SS 去除率随运行时间的变化

  由图4 可知,随着 HRT 的增加 ,系统出水的 SS 逐渐降低 ,SS 去除率逐渐升高。 HRT >8 h 时,出水 SS 均 <40 mg/L,SS 去除率保持在 78.8% ~88.7%之间 。 当 HRT 减小至 4 h 时 ,出水 SS 增至 60 mg/L,SS 去除率则降至 69.7%。 可见,若要保证出水 SS ≤ 40 mg/L, HRT 至少应 >4 h。 实验过程中进水 SS 在 180 ~210 mg/L 之间变化,但出水 SS 受其影响较小 ,仍表现出上述变化规律,且具有较高的 SS 去除率 ,这主要受益于 MICR 的内部结构 : 内设的集气罩很好地截留了污泥和悬浮物,同时多相串联的结构使得大量悬浮物在第 1 格室被吸附分解,在最后格室沉淀,因此该系统对 SS 的去除效果明显 。

  2.2 相分离特性

  2.2.1 各反应室出水VFA 的变化规律

  在厌氧消化过程中 ,甲烷菌主要利用 VFA 形成甲烷,因此 VFA 的积累程度及变化规律能够很好地表征厌氧反应器的相分离状态〔6〕。图 5 为各反应室出水的 VFA 随运行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片关键词

 图 5 各反应室 VFA 随运行时间的变化

  由图 5 可以看出 ,1# 反应室出水的 VFA 最多,总体在 2.0 mmol/L 以上,并随着进水容积负荷的增加 而 增 大 ( 随 运 行 时 间 延 长 进 水 容 积 负 荷 逐 渐 加大 ),VFA 最高达到 7.0 mmol/L; 2#、3# 反应室出水的 VFA 没有明显差异 ,均较低 ,在 0.25~0.75 mmol/L 之间变化。 说明 1# 反应室以产酸菌为主,2#、3# 反应室以产甲烷菌为主。1# 反应室中 ,随着进水容积负荷的逐渐增大 ,大量有机物为代谢速率高 、 适应能力强的产酸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产酸菌大量生长繁殖 ,有机物被产酸菌迅速转化为脂肪酸 ,而产甲烷菌适应环境较慢且代谢能力弱 ,无法将产生的脂肪酸及时吸收利用 ,致使脂肪酸大量积累 ,出水 VFA 较高 ; 在 2#、3# 反应室中 ,产甲烷菌开始适应环境并迅速生长繁殖,而此时产酸菌由于底物不足,活性变差,与产甲烷菌的生长达到平衡,其产生的脂肪酸能够及时被产甲烷菌利用 ,出 水 VFA 较 低 。 此 外 , MICR 的内循环系统可增强泥水的混合 ,加快各种厌氧菌种的代谢活动 ,从而达到良好的相分离效果 。

  2.2.2 各反应室产 CH4 量的变化

  试验过程中对各反应室产生的 CH4 气体单独收集测定 ,以考察反应室厌氧菌种的生长情况。 各反应室的产 CH4 量如图 6 所示。

图片关键词

 图 6 各反应室的产 CH4 量随运行时间的变化

  由图 6 可见,2# 反应室产生的 CH4 最多,容积产气率 >0.153 m3/(m3· d),最高达 0.397 m3/(m3· d),并随着容积负荷的 增加而增大 ( 随运行时间延长容积负荷增加 ),表明 2# 反应室以产甲烷菌为主。 1# 反应室产生的 CH4 量受进水容积负 荷的影响不大 ,总体保持在 0.103~ 0.137 m3/(m3· d) 的水平 ,表明 1# 反应室主要起水解和酸化作用 ,以产酸菌为主,产甲烷菌的活性受到抑制 ,而且受进水容积负荷的直接冲击,CH4 产量呈现小幅度的波动 。 3# 反应室与 2# 反应室一样 ,产 CH4 量随着容积负荷的增加而增大 ,但 产 CH4 量 始 终 很 低 ,其 容 积 产 气 率 最 大 为 0.071 m3/(m3· d),表明 3# 反应室也以产甲烷菌为主 ,但由于废水流至 3# 反应室时剩余的有机物很少 ,底物不足,因此 CH4 量很少 。具体参见污水技术资料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3 结论

  (1)MICR 对乳品废水有稳定高效的处理效果 。当 HRT=8 h、 进水 CODCr 为 2000 mg/L、 相应的容积负荷为 6.0 kg/(m3· d) 时 ,MICR 具 有 最 优 的 运 行 效能 ,CODCr 去除率可稳定在 85.6%左右 。 MICR 底部污泥对 pH 骤变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 ,能够随 pH 的稳定很快恢复活性,提高 CODCr 去除率。 MICR 独特的结构设计对 SS 有较高的去除率 ,当 HRT>8 h 时出水 SS<40 mg/L,SS 去除率保持在 78.8%~88.7%。

  (2)MICR 存在产酸相与甲烷相分离现象。 1# 反应室出水 VFA 在 2.0 mmol/L 以上,2#、3# 反应室出水 VFA 仅在 0.25~0.75 mmol/L 之间变化 ; 2# 反应室产生 CH4 最多 ,容积产气率最高可达 0.397 m3/(m3· d),研究表明 2# 、3# 反应室以产甲烷菌为主 ,1# 反应室以产酸菌为主。

公司简介

■ 自1996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这个领域的发展,建造高品质的水处理工程和研究前沿的水处理工艺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 近年来我们为国内外的市政、地产、工业等相关行业提供过多项优质工程。

 

MORE

联系我们

  • 北京亦庄经海二路29号院4-5A区
  • 010-65501108
  • greenwater.cc@163.com
  • www.greenwater.cc